中国的村治现状、问题与展望 中国的村治现状、问题与展望
12bet,九鼎公共事务所于2004年8月30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室举行每月读书会,12bet,会议主讲人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仝志辉先生,1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读书会。毛寿龙教授首先作为简要发言,指出通过读书和讨论对于增加知识的重要意义。接着,仝志辉以“中国的村治现状、问题与展望”作了主题发言,相关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仝志辉指出在中国现阶段从事村民自治研究,12bet,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村民自治的实际研究,不仅可以为上层提供知识供给,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村民自治的实际考察,理解政治研究,从而弥补社会对村民自治研究的不足。仝志辉博士主要从村庄政治、目前研究形势以及对村民自治形势判断等三方面进行了讲述。
一.村庄政治
政治学研究缺乏实际政治过程研究,乡村政治研究能够反映所有政治过程。可从转型时期的视角,把乡村治理研究把中国宏观政治研究结合起来。
中国农民如何投入政治参与,12bet体育在线娱乐,农民如何看待选举与政治相连性,这就需要对村庄政治进行研究。村庄政治不同于基层民主,它是利用政治性资源进行竞争。通过村庄政治,来界定村民参与选举,以及这种政治参与的性质。
要理解村庄政治,就必须理解农村社会。对于农村社区,人们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过,我个人认为应该从网络角度理解。在这里,网络没有边界,应该根据具体的事件和行动来理解,在不同的事件中,社区边界不固定。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社区网络划分为群体社会网络和集体社会网络。群体社会网络,基于亲密的社会关系产生,某些事件构成一个群体,参与公共事件,宗族,同业会就是其中典型代表。集体社会网络,基于集体事务产生,主要是投入工作,产生的正式性关系。国家下达经济事务,都是通过集体社区实现,每一个人的身分都是集体。在这些网络中,都有一些交换,由此构成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构成社会关联,在不同类型村庄里,这两类社会关联程度不同。不同政治事件,不同的村庄影响程度不同。以往学者不对村庄进行分类,不能够解释不同事件。如果把全部事实纳入观察视野,那么如何解释呢?用两类村庄网络,以及村庄内部网络关联,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村庄,不同地方,参与政治的程度不同。
用这两个概念来解决选举过程,一个精英动员,一个投入选举。学者研究一般是从外向内推,通过用投票率高低来判断民主程度高低,高说明民主程度高。但通过观察,投票率并不能够反映民主。在村庄政治中,很多村民并不认同民主选举,这主要是因为选举可能导致村庄分裂,后者又主要是因为村民对多数人选举并不认同,对选举结果解释不一样。村民以什么意识参加选举,本书中选出的四个村,村民参加选举主要是基于村庄网络和各种力量参与选举。
有学者认为,农民政治参与要么是一种自主式参与,要么是一种被动式参与,这两种判断都不能够解释农民参与实践,我认为是一种关联性参与。农民参与政治有一些超越,如上访等,农民集体行动是关联性的一致行动。
农民协会虽然建立,但经常被压制,但现有学术没有解释农民为何被压制,不能够从阶级角度进行研究。不过,这种解释总与大的角度联系,而到了农村社会之后,他们如何行动,并没有得到解释。
二.目前研究
我现打算做两个研究,一个是根据民政部收到一些上访信件,根据这些信件内容来从事一些研究。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如何理解国家力量,还可以通过信件中得出一些推论,例如他们希望大力反腐败,从中央角度去理解问题,泛国家主义观点较强,缺乏法制意识,媒体介入非常深入,也作为国家力量的一种代表。媒体在农村政治冲突中的角色是什么,针对一些典型事件,做一些跟踪访谈。
第二个农村灌溉体制研究,农民的水费是通过村委会转交乡水管站,但水费被截留,灌区没有钱维修,整个环境恶化,不利于长期发展。国家对水利投入,既是一种对农村支持,也是让农民认同,更是控制农民的一种手段。用水协会完全贯彻民主机制,由于上级支持,通过历史纵向研究,来理解国家和乡村关系。
三.对村民自治的形势判断
选举中有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选举过程中矛盾特别多,贿选,暴力事件,两委矛盾,乡村冲突。以村民选举为主的村民自治,现在争论存在新旧,村民选举推动更高一层选举,而村民自治本身没有前途。村民自治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选举时代,选举已经作为一个法制化制度推选,但由选举本身或者选举产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国家文件试图解决民主决策,选举以后的村庄治理更加复杂。村庄治理不是一个民主化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自治过程。民主试验已经在村庄达到极至,现代选举制度所有原则都得到贯彻,以至于太充分已经不与村庄现实相符合。不理性反对,后选举时代,应该追求自我管理。村民自治应该与农村合作组织相联系,应该拥有组织化基础,宗教已经瓦解,没有实际意义,而原来的组织已经失去作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建立村民自治的权利救济体系,一方面是法律不配套,没有细化,有意回避,以便回到行政化解决方式;另一方面村庄自身冲突解决力度不够,同时开发司法救济途径。在农民维护其民主监督权和民主决策权的过程中,如何对其提供法律救济,土地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决策程序,都需要修改相关法律。国家没有很有远见的重构想法,与现有研究不足,政治决心向那个方向前进。
对乡村管理知识比较少,学术知识集中在城市,和政治权力相互亲近,农民如何理解他们处境,对这些判断都是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当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现在问题是,现实不是更简单,而是更复杂。自己的研究,能够使乡村知识,进行书面系统。
在仝志辉博士的演讲结束之后,相关学者针对他们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提问,他分别对此作了回答。
问题A:农民在农村治理体系中,农民需要什么,中央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农民向往什么样的理想?
仝志辉:农民想法没有超越现有的制度构架,他们所要求没有学者所要求的多,比如水,国家投入很多钱,国家要求水质化验,但农民自身却没有这样要求。农民整体对国家要求可能比较低,但由于农民人口流动,精英外流,精英想着如何在城市生活,面向城市,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与农民处境改善不具有相关性,精英逻辑与普通农民逻辑是不一样的,为了自身安全,如何从中获得利益,不能够关照他所代表的农民利益。农民对政治的要求还集中在乡村,没有国家整体要求,村民自治有基础,村干部应该听村民,而对大的制度没有想法。这可能会消解人们所寄托的有关村民自治可以培养公民的这种想法。国家并非一体,国家核心部门如何对待农民,可以做历史研究,研究现有文献,现有讲话,可以发现党如何理解农民在整个体系中作用。不过,体制内部也存在分歧。组织部和民政部两者之间存在冲突,组织部要求将基层组织建立在基层,如军队建设,大多数党支部都建立在土改时期,极端情况是对村委员会主任进行撤职,不同部门理解不一样,部门利益可以解释为与国家整体利益相联系。村民自治是继续民主化,还是纳入党的组织。体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争论和冲突,也是农村民主化动力。中央政府在无法控制基层政府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村民民主来对抗基层政府,化解矛盾。
地方自治意味着地方有制定地方宪法的权利,业主组织,业主委员会,地方政府对社区有指导权,但指导权没有强制权,而撤销说明强制权存在,因此行政违法。
问题B:从具体行为和心理学角度,看结构和绩效,非常好。主讲人认为家族已经解体,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起作用,其实,宗族在村选举中发挥重大作用。宗族在各地不一样,有些村能够发挥作用,有些村不能够发挥作用。宗族之间由于选举发生的争斗,甚至导致了流血斗殴。在村治中,村级组织可区分不同村庄,要按村特点区分;行政性主导村庄,家族性主导村庄,企业主导性村庄,精英主导性村庄,村霸主导性村庄,网络性组织主导的村庄。有关理论作用,一些基本的政治学和民主理论,提醒我们去反思一些操作方式。村庄治理比纯粹选举更重要,村庄有一种正式和一种非正式,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村庄治理最关键环节之一是村务公开,其背后需要一系列的民主机制和程序去支持。
仝志辉:村庄治理是最关键环节,村务公开是流于形式,推行步骤是自上而下公开,上面压力小就不公开;另外,可能导致结果公开,农民对为什么花费这些钱,花钱的过程是什么。农民要求的实质是做什么,怎么做,都需要参与,决策权参与过程很重要。村民代表会议被确定为决策会议,少数人和党支部不能够决定,农民可以提出议案,但是没有进入程序,这不同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级政府可以通过用文件催促下级政府解决问题。哪些村务决策大事都已经说明,缺点是党支部其中起主导作用,是一个妥协产物。但现实环境并不允许村民的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终要认识到决策最重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比较好。
对于村这一级,现有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决,需要根据事实去发现理论。乡域社会,现在选举不考虑社会基础,村民选举也考虑其社会基础。现实也不拒斥理论,能够用现有理论,就利用现有理论,如果不能够用,就需要发现理论。通过具体行动单位不同,来说明网络社会不同。社会基础比较强,宗族比较强,就容易形成积极抵抗。宗族强导致一些具体政策后果,对乡政较少约束。研究具体社会结构,对于理解社会大的形势比较有用。
选举改变成为治理之后,有什么作用。我自己觉得,村民平等意识增加,干部与群体之间关系,由原来服从转变为平等关系。干部只能少数人当干部,开放选举之后,富人参与选举机会增多。富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将会用于村民治理,后面三个民主没有跟进。选举对于改善治理越来越弱,因此需要弱化选举,通过其他手段来加强治理。
影响村民自治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村庄社会分层,村庄社会结构,村民自治没有能力,如何理解,从制度基础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以外的资源利用现有体制对农村输入,没有想象的一个法制的交换。微观社会基础,可以作类型学扩展,反映机理很普遍,可以沟通微观和宏观之间关系。
有位学者对此作出了评价。他指出政府和社区之间关系很重要,政府如果不是直接面向个人,而是面向单位,任何地方官都希望有村干部支持,最后会取决于领导人个人意愿。新生社区没有政府的代理人,城市社区这方面比较好。中国村民自治正式结构与实际运作结构不能够等同挂钩。涉及个人权力问题,该位学者指出,农村行政力量,没有停止的边界,只要掌握行政力量,就掌握了所有一切。权力框架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政治框架,在缺乏民主的社会,任何政府官员都必须通过组织化方式来加以控制,不愿意面向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