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制胜的思想精萃 —-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 夏业良 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和经济管理类的师生来说,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的名字几乎等同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概念本身,12bet,作为“竞争三部曲”(即《 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三本书,事实上波特在1986年还出版过一本《全球产业竞争》,但从内容和逻辑结构上看尚不足于构成具有相同意义的“四部曲”)的作者,12BetOnline,对有关竞争的基础概念所作出的阐述已经成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标准释义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引用,波特所倡导的一系列崭新的理念(包括那些经过他的改造而赋予特别涵义的复苏理念)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企业竞争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箴言和指南。 波特的“集群”观点或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12bet,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和介入经济运行、评估地区性竞争优势以及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的方式。波特的理论在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同时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钻石”模型—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中的地位的全新估价方法,已经成为国际化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战略(strategy)一词来自古希腊,意为领导军队征战的艺术,一般是指将军指挥的艺术(art of generalship),它所侧重的是一种全面且具有高瞻远瞩之视野的领导艺术和竞争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略的理念被美国企业界所广泛应用,比如说福特汽车公司就倡导在企业实践中采用类似的策略实现有效竞争。明确向企业管理方面转变的战略专著当推1953年由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他们从纯战略(pure strategy)和重大战略(grand strategy)两方面对战略进行了解剖和重构,为企业竞争战略奠定了初始性理论基础。 在《 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一书中,波特主要思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他在辨析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分化与标新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并且为企业可能采用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该书不但拓宽了读者的理论视野,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提供了能够学以致用的分析技巧(包括分析竞争对手、买主和供应商的技巧)和应用能力拓展(比如说解读市场信号的技能)。该书十分重视竞争战略的应用环境和背景(比如说产业集中度、成熟度和国际性竞争水准等),此外还具体考察了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过渡型产业、衰退型产业和全球性产业。 相对而言,《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编排结构上都比早先出版的《 竞争战略》更为成熟和更富有创新性。竞争优势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波特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波特有关“价值链”方法的创立,他把客户、供应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价值链成为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要工具。换句话说,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项基本工具。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世界是变化多样和加速的互动体,竞争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它转向被英特尔总裁安迪・格洛夫所说的“合作式竞争”(Coopetition—即由“合作”与“竞争”两个英文词合并而成的新词),因此今天的竞争战略尤其需要回答这样貌似简单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不断地为客户增加价值?” 如果说《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这两本书立足于从微观层面上帮助企业掌握分析思考的基本工具和应用技巧的话,那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则更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把握企业竞争的环境和背景,但并没有偏离竞争的既定轨道,而是从微观基础切入并始终强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运行主体—企业的关键性作用。在该书中波特引入了“集群”的概念,他认为集群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与发展经济学中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不同的是,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波特则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功效已明显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 笔者欣喜地看到,华夏出版社积数年之功、12bet积极组织翻译和联系版权,最终将“竞争理念大师”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全部出齐,使中国读者能够较为完整和全面地了解如今已经享誉世界的波特竞争理念,这的确是中国企业管理界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一件可喜可贺之事。它的意义甚至超出了一般经济管理书籍的功效,有可能为中国企业界和广大读者打开一面视野宽阔的窗户,使得入世后瞄准世界市场的中国企业和有志于创业开拓的个体经营者不致漫无方向地摸索或赤手空拳地走上企业竞争的战场。 需要指出的一点不足是,先期翻译出版的《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书未能在主要术语初次出现时提供以括号标注的英文对应词汇,并且也没有在书后提供主要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使得需要进一步研读的读者感到有所不便。而在后来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上述方面得到部分改进,并且在书后附加了英文注释和参考文献,这是值得欣慰和倡导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