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融资与发展 ――在天则经济研究所2003年8月23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高级论坛》上的讲话 (摘要) 何安耐 罗林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公共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其他国家来说,都是如此。 这个问题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12bet,教育为人们改善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机会;而如果不接受教育,这些机会就不能存在。 因此,12bet,教育的匮乏,乃是拒绝给予人们机会,而我坚信――我想你们也都会同意这一点――所有人应当机会平等,所以,所有社会都有义务确保其所有成员获得教育。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向所有人提供教育是一个特别艰难的任务,而12BetOnline,努力迎接这一挑战的努力,经常受到外界的赞扬。 就在一个月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年度《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赞扬中国是有可能实现到2010年消灭贫穷的新千年目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该报告尤其表彰了中国在向所有公民提供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当然,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不同教育机构间的教学质量差距很大。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48小时中,我们有充裕的机会在来讨论这些问题,而在讨论过程中,我希望我们始终记住我们的主要目标,那就是,让社会的所有成员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我下面想就这些问题提出若干最一般性的看法,介绍一下别的国家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内容,已达成的某些一致看法。 首先,我想考察几个与教育资金有关的问题。 概括地说,高等教育资金有三个来源,这些资金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发放,或者单独发放,或者是综合使用: 1.国家财政资资金(税) 2. 学费 3. 公司资助 分别考察一下这些财源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可靠的筹资渠道,也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体,也即教育体系的不同最终用户,因而对于能够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也有重大影响,关系到能否提供必要的激励。 国家财政资金可以用很多不同方法拨付,12bet一般是国家直接拨款给大学,其依据是“为所有人提供免费教育”(free education for all)。 然而,“为所有人提供免费教育”,却根本不是免费的。 国家财政资金是指税款――这就是说,那些没有使用高等教育的人,也得承担某种额外的负担,为他们并没有直接利用的服务掏钱。 而来自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家庭的大学生的数量会不成比例地高,因此,这种“免费教育”最后总是会变成对社会中最贫穷的纳税人的一种剥削。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重要的是要记住,高等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教育,必须与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区分开来,而义务教育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学费是筹集教育经费的最古老的形式,通常采用收费的形式,直接由学生向教育机构缴纳。 大学教育的理想是由19世纪末的功利论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比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和卡尔・马克思)鼓吹的,学费被他们视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障碍,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学费已经被废除,而改由国家直接拨款。 这从财政和心理方面,造成了一种新局面,从激励的角度看,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在很多国家,这些问题仍然没有有效解决。 关于这一点,我想,你们可能都听说过,在德国,有一种“永12BetOnline远的”学生,他们年复一年地在高校注册上学,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生卡(student card)所能带来的好处。 然而,学费未必是上大学的障碍。 国家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用不需偿还的助学金(non-refundable grant)形式替学生交费,另一种办法是发放学生贷款。 在90年代初期,英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又重新收取学费。 所有学生都可以助学金形式获得其部分学费,占到总费用的2/3左右,剩下的1/3则需由学生自己筹集。 那些家境不很富裕、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可以向国家申请学生贷款,在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再来开始偿还这笔贷款。 这套制度已经开始实行,它是一种混合型筹资机制,将学费与基于社会考虑的的国家财政资金结合起来。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体制称为国家间接提供资金的方式(an indirect way of state finance),因为,教育机构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即学费――得到了国家提供的资金 将资金由直接拨款改为学费,对于教育机构内部的激励结构产生了一些有意思的结果,因为这带来了若干正的外部性,是我们在直接接受国家资金的机构中所看不到的: 要获得资金,大学必须获得学费,而只有当他们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足够的学费。 而要吸引更多学生,各教育机构就必须提供学生想要的东西。 而且,由于交费的学生会更仔细地计算他们的教育成本是多少,它们会更加关注大学是怎样花钱的,因而经常也会更积极地参与改进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说,这些学生有了一种更强烈的归属于他们所在大学(拥有所有权)的感觉。 学生们为什么觉得私人教育更有吸引力,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私立教育机构具有的客户导向的市场意识,积极鼓励了学生的这种归属感。 在以学费为基础的体制中,各大学将不得不更负责任,因为,这套体制是以业绩表现为评价标准(performance based)的。 这些大学现在有了新的出资人――它们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也能比局外人更好地判断一个教育机构的质量。 高等教育机构的第三个资金来源是公司资助。 这是经历考验时间最短的一种筹资方式,但也已经有足够的经验,让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若干教益。 我的母校维藤―黑尔德克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tten-Herdecke)是在“免费教育”的背景下创建的,它是非常独特的一所大学,是德国少有的几所私立大学之一。 它只向学生收取很少的学费,在其创建后的最初15年,主要依靠公司的慷慨资助。 不幸的是,这种筹资形式会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在目前的德国,经济形势不是很好。 除了教育学生之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另一项职能是,以研究公众感兴趣的课题的形式提供“产出”。 在德国这类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存在这样一种担心:如果像研究这类“公共品”由公司资助来支持,会出现利益冲突。 这种担心基于两大理由: 首先,有些人相信,公司资助将会导致过分强调应用性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市场价值 (比如机械工程、市场分析等等)――而减少纯学术研究,因为其中的多数可能没有市场价值,尽管它们能够带来公共利益。 其次,有人担心,如果公司直接资助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的公正性被牺牲。 然而,这两种担心都属于杞人忧天。因为高等教育机构――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要考虑自己的声誉和标准。 我可以从我自己与维藤黑尔德克大学的交往中证明,它绝不只从事具有商业价值的研究。 不过,即便确实如此,国家也可以支持自己的机构从事纯学术研究,比如政府拥有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它一直致力于研究理论问题。 这些不同的资金来源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显然是一个需要考察的重要问题。 公立和私立大学都需要建立一起以业绩表现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从财政上鼓励高质量机构而惩罚表现不好的机构。 为确保质量,我们必须同时考察用标准衡量的质量(quality in terms of standards)和用效率衡量的质量(quality in terms of efficiency)。 确保达到以标准衡量的一定质量,通常被视为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下面任何一种办法都可以设定标准: ――国家规定一套必须遵守的规范,或者是 ――市场决定的标准,因为雇主从学校雇人,他们眼里的标准就是恰当的标准,而学生也可以“用脚(和学费)投票”。 在后一种情况下,竞争会清除那些不能提供充分质量的大学。 而在实际中,一种混合的办法效果会最好。政府的标准比较容易建立,但执行起来却比较难,而假如由公司来对大学质量(及他们所期望的雇员)作出自己的评估,他们需要将巨大的成本――外部性――内部化。 而由于公司并不是教育系统唯一的最终用户,因此,也应当允许学生在评估教育质量时发挥较大作用。 举例来说,在英国,大学学生要对他们学习的每门课程的满意程度打分。 这些数据将由不同的、独立的、彼此竞争的市民社会组织使用,他们根据各大学所讲授的主要学科,来对各个大学作出估计和评价。 这些评估结果将会在各大报纸上发表,显示出各个大学水平的相对值,供雇主参考。 直到1980年代中期,牛津和剑桥无可置疑地属于具有世界级声望的的大学。 但最近几年,他们的声望却多少有点下降 ――这不仅是由于美国私立长春藤大学(比如哈佛、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相对不长的时间内就形成了极高声望,吸引了全世界的学生, ――也是因为,他们面临来自英国的其它公立大学的竞争。 牛津和剑桥的各个学院主要靠他们的盛名来吸引学生,而其他一些大学则利用具有市场色彩的机制提高他们的效率,并集中力量专攻某些领域。 很多时候,这使他们提高了本大学在某些专业的排名,进而提高了整个大学的排名。 今天,布里斯托尔大学被视为学习医学的最好地方,伦敦大学则被视为学习经济学的最好地方,如此等等…… 现在,由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质量进行评估的做法,通行于英国所有大学,成为大学竭力提高其教育质量、提高其教材实用性的主要途径。 如果从这里能够总结出什么样教益的话,那就是,国家可以确定某些标准,但要让学校为找到实现这些标准的最佳方法而展开竞争。 学生(和父母)的参与也应受到鼓励,应当积极地征求他们的意见。 我们必须承认,来自私立大学和其他公立大学的竞争,对于提高公立学校的质量具有有益的外部性。 而且,这样的竞争也会对以效率衡量的质量带来正面影响。 在国家提供教育之类的服务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担心效率问题。 一切大型组织都面临信息不完备的难题,这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扭曲,这种扭曲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不是。 而且,公共部门的那种机制常常无法有效地激励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 如果市民社会被吸纳到决策的某些阶段,便较易避免上述问题。 这可以对大学是否尽职尽责作出一个自下而上的评估。 这种参与的好处,在私立教育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种教育确实是市民社会的一种名副其实的体现。 它之所以是市民社会的体现,是因为,私立教育只有在存在对它的需求的时候才能生存。 而由于需求直接来自民众,私立教育只有在尽其最大可能满足民众需求后,才能获得成功。 然而,民众却会有不同的需求。他们想享有选择的自由,在教育中,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应当是多样的。 而对于某个人来说可欲的技能和知识,未必适合于另一个人。 同样,不同的人对于积累这样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偏好。 假如现有的供应未能满足某些需求,那就应当允许人们通过自我组织起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 换句话说,应当允许他们创办自己的学习机构――私立学校。 在鼓励发展私立教育的地方,效果都是非常积极的。 这会鼓励竞争,从而会对国家部门带来外溢效应,迫使公立机构采用市场方法提高其标准和效率。 随着对于这一点的共识逐渐形成,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回答。 |